全国统一服务热线:

0551-62666598 13866727847
67cde581f73

专业知识

首页 > 专业知识 > 利用环境变化来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

利用环境变化来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

发布日期:2017-07-16    浏览次数:1180

       在ABA的行为干预中,始终强调当行为发生时要或忽略或坚持指令。这些个原则,在实施的过程里,首先看到的变化是行为的加剧而并非减少。原因很简单,一个行为一直都可以达到某个目的,但突然之间竟然不管用了,这个时候人的选择是更用力些(对于孩子来讲,闹得更凶些),探测是不是可以达到原目的。在探测后发生达不到目的,该行为就会减少,也就是慢慢达到行为干预的目的了。
       对于父母来讲,要在孩子在哭闹中坚持打赢这场仗是有难度的,这个难度在于心理:大部分的父母不能忍受让孩子哭上大半个小时不去管;家里有老人的,更是会心疼孩子,从而责怪孩子的父母过于严厉。同样的道理,ABA的原则让人觉得不够人性。然而,我个人的体会,行为干预最为有效的就是ABA的方法,且这种有效是长期的。同时,从最简单的ABC行析来讲(行为前环境-行为-行为后环境——Antecedent-Behaviour-Consequence),ABA的行为干预原则从来不止于在行为发生时,而是需要从ABC这三个角度全方位地去展开实施,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干预效果。
       上一步,讲到了ABC中的C,在行为发生时的基本应对原则。这一步,我们讲A,我们要怎么样做来避免行为问题的发生。所谓的避免,并不是父母通过一味地退让、满足孩子的需求来避免问题行为,而是通过退让、满足孩子的需求来建立一个相对平衡的干预环境,在平衡中慢慢建立孩子的行为。换句话说,我们先把那些刺激行为发生的因素从环境里抽走,然后再一点一点地介入回来,让孩子有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,让好的行为有一个建立巩固的过程,让行为干预可以在一个相对缓和的关系里展开。
在行为第一次发生前,我们通常并不知道某环境会导致该行为,所以没有办法预防。当行为发生后,通常可能需要发生几次,我们才会总结出来,在某个环境里,孩子会用行为问题来坚持他的要求或抵抗父母的指令。这个时候,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环境、改变刺激行为发生的前导因素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的可能性——这里讲的是减少发生的可能性,而不是完全避免行为的发生。
一、实物强化行为(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,孩子通过行为问题来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)
       知道孩子会在某个时间想要某个东西,在孩子提要求前就计划好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(这样控制权就掌握在你自己手里)
比如:孩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定要到电脑店里看一会儿电脑,如果不去看的话,就躺地哭闹。事先计划好路线,和孩子讲好条件,放学后到哪里看电脑、看多少时间等。如果孩子能按照讲好的条件进行,夸奖和奖励孩子,并且答应下一次还让他去看电脑。
在拒绝孩子的要求时,尽量不用“不”字,而用正面的语句告诉孩子什么时候“可以”。
比如:在晚饭前,孩子要吃冰激凌;你觉得吃了零食就吃不下晚饭了,所以不应该给。可以对孩子说“先吃晚饭,然后再吃冰激凌”,而不是简单地说“不行”。
二、注意力强化行为(孩子通过做一些不正确的事情来获取家长的注意力)
       在问题行为发生前主动给孩子正面积极的注意力。观察孩子能独处多久,并以此为基数来决定给孩子注意力的频率;这个频率随着干预过程的进展是可以慢慢降低的。[/li][/ul]比如:孩子最多能自己玩两分钟,然后就会找爸爸妈妈的注意力了。要减少孩子通过做一次不适当的事来获取孩子的注意力,父母就要在行为发生前给孩子注意力。所以,差不多每隔两分钟左右,父母要与孩子互动一下。这个互动可以是很简单的一句话、一个动作。可以问一下孩子在做什么;可以告诉孩子你在做什么;可以给孩子一个力所能及的简单指令;你并不需要陪着孩子,你只需要让孩子知道你在忙但仍然是关注他的。——在这里,基础时间间隔是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人情况来确定的;对于小年龄的孩子,可能需要更高的频率;对于年龄稍长的孩子,需求的频率会低一些。
       在你即将忙于某件事而无法给孩子注意力之前,提前告诉孩子,如果有可能的话,安排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或是他感兴趣的事。比如:接到朋友的电话,可能会聊一会儿。告诉孩子,妈妈要讲一会儿电话,你要不要看一会儿电视/玩一会儿电脑/玩一会儿(孩子喜欢的)玩具。如果讲电话的时间很长,在过程中千万不要忘了抽时间夸夸孩子。